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六安市残疾人联合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24 00:34:42  浏览:974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六安市残疾人联合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安徽省六安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六安市残疾人联合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六政办[2004]5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六安开发区、叶集试验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六安市残疾人联合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市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二○○四年八月二十日


六安市残疾人联合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六安市党政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六发[2002]2号)和市编委《关于市残疾人联合会机构规格问题的批复》(六编[2001]40号)精神,六安市残疾人联合会为市政府直属的正县级事业单位,其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如下:
  一、职能调整
  根据新时期残疾人工作的特点和承担的任务,市残联的主要职责,在1997年“三定”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两项职责:
  (一)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会同有关部门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和服务。
  (二)指导县、区基层特别是社区残疾人工作。
  二、主要职责
  市残联是将残疾人自身代表组织、社会福利团体和事业管理机构融为一体的残疾人事业团体。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关于残疾人事业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协助市政府研究、制订和实施残疾人事业的政策、规划和计划,对有关业务领域进行指导和管理。
  (二)听取残疾人意见,反映残疾人需求,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和服务。
  (三)团结、教育残疾人遵守法律,履行应尽义务,发扬乐观进取精神,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四)弘扬人道主义,宣传残疾人事业,沟通政府、社会与残疾人之间的联系,动员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
  (五)开展残疾人康复、教育、扶贫、劳动就业、文化、体育、科研、福利、社会服务、用品开发指导、无障碍设施和残疾预防等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扶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六)承担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日常工作,做好综合、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
  (七)负责对全市各类残疾人社会团体组织进行指导管理。
  (八)开展残疾人事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九)承担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残联机关内设2个科室。
  (一)办公室
  协助会领导处理日常工作,负责会议组织、文电处理、文秘、档案、信息、统计、机要、保密、保卫、财务等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研究、起草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计划;起草综合性文件、材料;承担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负责市残疾人组织自身建设,组织制定并实施残疾人工作者培训计划;协助管理县、区残联领导班子;调查掌握全市残疾人状况,管理和发放残疾人证;联络、教育、培养、表彰残疾人;承办会机关人事编制管理及服务工作。
  负责管理和开发市残疾人福利基金;联络、接收国内外各界人士为我市残疾人事业的捐赠;承担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日常工作,指导县、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指导残疾人兴办福利企业,实施残疾人专项扶贫;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
  (二)业务科
  负责研究制定和实施全市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指导和协调全市残疾人康复机构的业务工作;指导残疾鉴定、用品开发、供应、服务工作;负责组织残疾人康复培训工作,开展残疾人康复学术交流活动。
协助有关部门研究拟定有关维护残疾人权益和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对《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协助办理有关残疾人的议案、提案;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和服务;负责残疾人的来信来访工作;负责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推进工作。
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残疾人事业的宣传、教育、文体工作计划,推动残疾人信息及交流和无障碍工作;组织开展残疾人文化、艺术活动;负责管理和发展残疾人体育;负责指导残疾人文化、体育机构的业务工作;组织开展助残活动。
  四、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市残疾人联合会机关事业编制5名(含工勤人员1名)。领导职数2名,其中,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1名;科级领导职数2名。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余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

江西省新余市人民政府


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余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
余府发〔2008〕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现将《新余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一月三十一日





新余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江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江西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市范围内的下列树木,均属古树名木:

㈠树龄在百年以上的;

㈡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

㈢树种珍贵,本市稀有的;

㈣树型奇特、本市罕见的。

第三条 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 新余市城市管理局(以下称市城市古树名木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经鉴定并列为受保护的古树名木,应统一登记、编号、造册、建立档案,划定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并设置明显标志。

市城市古树名木主管部门应将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古树名木的种类、数量、坐落等情况报市政府备案,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市林业、环保、公安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 古树实行分级保护。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树实行一级保护,树龄300年以上500年以下的古树实行二级保护,树龄100年以上300年以下的古树实行三级保护。

名木均实行一级保护。

第六条 古树名木实行属地保护管理。古树名木保护应当坚持专业保护与公众保护相结合、定期养护与日常养护相结合的原则。

第七条 市城市古树名木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宣传教育,鼓励和促进古树名木保护的科学研究,推广古树名木保护科研成果,对保护古树名木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第八条 古树名木生存地所在单位和个人,是该古树名木的养护者,按下列规定实行责任制:

㈠生长在公园、绿地、林地、风景游览区、城市道路、里巷的古树名木,由市城市园林绿化养护机构负责养护;

㈡生长在机关、部队、院校、团体、企事业及坛、庙、寺院等单位范围内的古树名木由所在单位负责养护;实行物业管理的,所委托的物业管理企业为养护责任单位;

㈢生长在铁路、公路、河道用地范围内的古树名木,由铁路、公路、河道管理部门负责养护;

㈣生长在居住小区或者居民庭院范围内的,由业主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街道办事处或者居民个人负责养护。

  第九条 古树名木的养护责任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古树名木养护管理技术规范,精心养护管理,确保所管古树名木正常生长,并接受市城市古树名木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十条 禁止下列损坏古树名木的行为:

㈠擅自砍伐或迁移古树名木;

㈡攀树折枝,剥损树皮,摘采果实和种籽;

㈢在树上挂物、钉钉、刻划、缠绕绳索;

㈣借树搭棚或做支撑物;

㈤在树冠垂直投影外5米范围内,兴建(搭建)建筑物、堆物、挖土、建房、施工作业、倾倒废水、废渣等;

㈥其他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的行为。

  第十一条 古树名木的养护者,发现树木有衰萎现象,应及时报告市城市古树名木主管部门,由市城市古树名木主管部门组织力量,采取复壮措施,进行抢救。经抢救无效,树木确已枯死,须经市城市古树名木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查明原因。对确无保留价值的树木,经市城市古树名木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处理。

  第十二条 市政府每年从城市建设维护管理费和城市园林专项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资金,专项用于古树名木的复壮、抢救、养护、补助、人员培训等。

  第十三条 生产经营设施影响、危害古树名木生长的,设施产权单位和个人应按市城市古树名木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在期限内采取积极措施,消除影响和危害。

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影响古树名木正常生长的,应当采取避让和保护措施。

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当包括对古树名木生长影响及避让保护措施等内容。市环保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当征求市城市古树名木主管部门的意见。

因特殊需要,无法避让,必须迁移的古树名木,必须经市城市古树名木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市政府批准。

  移植古树名木由市城市古树名木主管部门指定的专业单位实施,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五条 生产、生活设施等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危害古树名木生长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市城市古树名木主管部门和市环保部门的要求,在限期内采取措施,消除危害。

  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损伤、破坏古树名木的行为,均有权制止或向市城市古树名木主管部门举报。

第十七条 对砍伐、擅自迁移古树名木及损害古树名木的行为,由市城市古树名木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破坏古树名木及其标志和保护设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市城市古树名木主管部门因保护、整治措施不力,或者工作人员玩忽职守,致使古树名木死亡的,对有关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分宜县城区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施行。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

国发〔2009〕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的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设计、精心组织、依法实施、确保质量,全面、准确地提供基本国情国力数据,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服务。

主要目的。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的人口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二、内容和时间

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三、组织和实施

人口普查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认真做好此项重大国情国力普查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工作。

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国务院决定成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负责人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统计局,具体负责人口普查的日常组织和协调。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对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设立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认真做好本地区普查工作。要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配合做好普查工作。

四、经费保障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

五、工作要求

坚持依法普查。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人口普查的有关规定。人口普查取得的数据,严格限定用于普查目的,不得作为任何部门和单位对各级行政管理工作实施考核、奖惩的依据,不得作为对普查对象实施处罚的依据;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履行保密义务。

加强宣传工作。切实做好人口普查的宣传报道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广泛深入宣传人口普查的重要意义和工作要求,引导广大普查对象依法配合普查,如实申报普查项目,为普查工作顺利实施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附件: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国务院      

                            二○○九年五月四日
附件:

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组 长:李克强 国务院副总理

副组长:尤 权 国务院副秘书长

马建堂  统计局局长

张新枫  公安部副部长

江 帆 人口计生委副主任

成 员:翟卫华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李金章  外交部副部长

朱之鑫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袁贵仁  教育部副部长

杨健强  国家民委副主任

郝明金  监察部副部长

姜 力  民政部副部长

陈训秋  司法部副部长

李 勇  财政部副部长

孙宝树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鹿心社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

齐 骥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陈晓华  农业部副部长

尹 力  卫生部副部长

钟攸平  工商总局副局长

胡占凡  广电总局副局长

张为民 统计局副局长(兼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周 波  港澳办副主任

宋大涵  法制办副主任

江小涓  国研室副主任

郑立中  台办副主任

钟志明 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

何映华 武警部队副司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