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6 17:54:11  浏览:838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


(2002年10月24日天津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 2002年10月24日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0号公布)



第一条 为了保证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职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重大事项,是指本市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须经市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或应当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的事项。

第三条 市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

第四条 下列重大事项须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由市人大常委会作出相应的决议或决定:

(一)为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在本市遵守和执行所采取的重大措施;

(二)推进依法治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重大事项;

(三)市人民政府提请审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调整方案;

(四)市人民政府提请审查和批准的市级预算调整方案;

(五)市人民政府提请审查和批准的市级决算草案;

(六)市人民政府提请审查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案、修编方案;

(七)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根据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作出相应的决议;

(八)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因不同意检察委员会多数人的决定而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决定的重大问题;

(九)决定市树、市花,授予和撤销市级荣誉称号;

(十)与国外缔结友好城市;

(十一)撤销市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十二)撤销区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

(十三)市人大常委会认为需要决定的其他重大事项;

(十四)市人民政府、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认为需要提请审议、决定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五条 下列重大事项应当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一)贯彻实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的重要情况;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预算执行情况;

(三)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情况;

(四)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及其实施情况;

(五)经济结构调整的进展情况;

(六)国有资产的管理、运营情况;

(七)预算外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

(八)对经济发展、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建设项目的立项和进展情况;

(九)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重大政策的贯彻实施等方面的重要情况;

(十)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重点专项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十一)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情况;

(十二)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方案和措施以及实施情况;

(十三)有关社会稳定方面的重大事项;

(十四)给国家、集体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的特大安全事故及其他重大事件的处理情况;

(十五)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人员违法违纪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和处理;

(十六)市人民政府、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办理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议案及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情况;

(十七)市人大常委会交办的公民控告、申诉和社会反映强烈的重大案件的调查情况和处理;

(十八)市人大常委会认为市人民政府、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需要报告的其他重大事项;

(十九)市人民政府、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认为需要报告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六条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市人民政府、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以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有关重大事项的议案和重大事项报告的建议。

重大事项议案和报告建议的提出、处理和市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程序,按照《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的规定进行。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的重大事项,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可以采取到会报告和书面报告两种形式。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在讨论重大事项议案时,提议案机关或提议案人应当提供必要的附件和参阅材料,提议案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或提议案人应当到会作出说明,回答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询问。

第八条 市人大常委会对重大事项作出决议、决定的,市人民政府、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必须在市人大常委会规定期限内将执行情况报告市人大常委会。

第九条 市人民政府、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违反本规定的,由市人大常委会责令限期纠正,并视其情况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第十条 本规定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吉林省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管理条例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


吉林省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管理条例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


(1994年7月30日吉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开采范围
第三章 采矿权的审批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的监督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在我省行政区域内进行采矿的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者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地表或者地下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
省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中分配给我省的矿产资源分配实行统一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矿产资源。对于侵占或者破坏矿产资源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检举、控告。
第四条 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者必须按照本条例的规定依法申请登记,领取采矿许可证,取得采矿权。禁止无证开采。
依法取得的采矿权受法律保护。
采矿权不得买卖、出租,不得用作抵押。
第五条 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者必须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对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采取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
第七条 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者可以依法自愿成立相应的协会组织,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协助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对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章 开采范围
第九条 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和私营矿山企业可以开采下列矿产资源:
(一)不适于国家建设大、中型矿山的矿床及矿点;
(二)经国有矿山企业同意,并经其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在其矿区范围内划出的边缘零星矿产;
(三)矿山闭坑后,经原矿山企业主管部门确认可以安全开采并不会引起严重环境后果的残留矿体;
(四)未列入国家和省近期建设规划的矿床的边缘零星矿体;
(五)国家允许开采的其他范围的矿产资源。
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和私营矿山企业开采前款第二项所列矿产资源时,必须与国有矿山企业签定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和矿山安全协议。
第十条 个体采矿者可以采挖下列矿产资源:
(一)零星分散的小矿体或者矿点;
(二)只能用作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
第十一条 下列范围内矿产资源,禁止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个体采矿者开采:
(一)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床、正在进行详查以上地质勘查的矿区和已列入本省近期建设计划的矿区;
(二)港口、机场、国防工程设施圈定地区以内;
(三)重要工业区、大型水利工程设施、城镇市政工程设施附近一定距离以内;
(四)铁路、公路两侧一定距离以内;
(五)高压输电线路和通讯线路重要设施的一定距离以内;
(六)主要河流、堤坝两侧一定距离以内;
(七)国家和省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重点保护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所在地;
(八)国家和省规定不得开采矿产资源的其他地区。

第三章 采矿权的审批
第十二条 申请开办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除应当具备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外,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供矿山建设使用的与开采规模相应的矿产勘查资料;
(二)有经县以上有关部门批准无争议的开采范围;
(三)有经县以上行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矿山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开采设计或开采方案及说明书。采挖用作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除外;
(四)有开采范围内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方案;
(五)具备与所申请的开采规模相适应的资金、人力、采矿设备和技术力量;
(六)具备县以上有关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安全生产条件和环境保护措施;
(七)矿长具有矿山生产、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第十三条 申请开办个体采矿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相应的矿产勘查资料和开采方案;
(二)有明确的开采范围;
(三)有开采范围内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方案;
(四)有与采矿规模相适应的资金、设备和技术人员;
(五)有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和环境保护措施。
第十四条 申请开办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符合本条例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条件的,须向县级以上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办理采矿登记手续,领取采矿许可证。开采的矿床跨县(市)的,由市(州)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登记,颁发采矿许可证;开采的矿
床跨市(州)的,由省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登记,颁发采矿许可证;开采的矿床跨省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开办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的,符合本条例规定的条件,并对申请的开采范围进行现场踏查后,给予办理采矿登记手续,并颁发采矿许可证。
在河道或航道内淘金、采挖砂石的,须经河道主管部门批准或者经河道主管部门会同航道主管部门批准并办理有关手续后,到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登记,领取采矿许可证。
河道、航道的清淤、清障工作,按《吉林省河道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办理采矿许可证,由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收取工本费。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申请人采矿登记申请后,应在二十日内作出是否向申请人颁发采矿许可证的决定。
第十七条 取得采矿权的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者凭采矿许可证到有关部门依法办理营业执照、纳税登记和使用土地、林地、草地等手续。
第十八条 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满前,持证人认为需要延长开采期限的,应当在期满前两个月内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延期手续。
第十九条 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者自领到采矿许可证之日起三个月内未施工或者停采超过六个月的,采矿许可证自行作废。
第二十条 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者遇有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开采范围、开采方式和开采矿种变更情形之一的,须经原发证机关批准,办理采矿许可证变更手续。
第二十一条 采矿许可证和采矿申请登记表由省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印制或者伪造。
采矿许可证不得买卖、出租,不得用作抵押。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者必须接受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和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者必须按照采矿许可证批准的开采范围进行采矿。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违法采矿人提供矿产资源资料以及采矿设备、电力和火工材料等。
第二十五条 采矿许可证实行年检制度,年检事宜由当地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公告,未经年检的采矿许可证自行作废。
第二十六条 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者要按照规定的采矿程序作业,选择合理的采矿方法和选矿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和资源回收率。
第二十七条 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者在开采主矿产的同时,必须对有工业价值的共生和伴生矿产统一规划,综合开采,综合利用。暂不能利用的要妥善保护。
第二十八条 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定期测绘井上、井下采掘工程对照图,绘制有关生产必需的图纸,收集、整理必需的技术资料。
第二十九条 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有关矿山安全、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第三十条 开采矿产资源应保护各种测绘、勘查标志,发现有科学文化价值的罕见地质现象、文化古迹等,应加以保护,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一条 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者因采矿给他人生产、生活造成损失的,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负责经济赔偿。
第三十二条 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者关闭或停止开采的,须在关闭或者停止开采六个月前向原发证机关提出关闭矿山申请,编写闭坑报告,经原批准开办矿山的主管部门批准,原颁发采矿许可证的机关验收合格后,方可办理有关证照注销手续。
第三十三条 收购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者出售矿产品的,收购单位和个人应要求出售者出示采矿许可证;无采矿许可证的,收购单位和个人不得收购。
第三十四条 国家和省设立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时,对应当撤出的原采矿权人,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合理补偿。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的,责令停止开采、赔偿损失,没收采矿设备及采出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的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在二十日内未作出是否向申请人颁发采矿许可证的,申请人可以向上一级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应办理采矿许可证等变更手续而未办理变更手续的,给予警告,限期办理手续,可并处500元罚款。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伪造、擅自印制采矿许可证、采矿申请登记表的,没收伪造、擅自印制的采矿许可证、采矿申请登记表及违法所得,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买卖、出租采矿权以及采矿许可证的,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的一倍以下罚款,并吊销采矿许可证;将采矿权、采矿许可证用于抵押的,没收违法所得,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超越批准的范围采矿的,责令退回原批准范围内开采,没收越界开采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拒不退回的,吊销采矿许可证。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为违法采矿人提供采矿设备、电力和火工材料的,没收其设备及材料,可并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故意为违法采矿人提供矿产资源资料的,处3000元以上6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和第二十七条规定,采取不合理的采矿方法、选矿工艺及不进行综合利用,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责令停产并赔偿损失,并处以损失矿量价值的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采矿许可证。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未办理闭坑手续的,责令补办闭坑手续,并可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收购违法采矿人矿产品的,没收其违法收购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可并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条规定,未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按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损坏测绘、勘查标志,或者损坏、盗取文物的,分别按照《吉林省测绘管理条例》和《吉林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批准不符合办矿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开办矿山的;
(二)对未经批准的矿山企业或者个人颁发采矿许可证的。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决定。法律、法规规定由其他国家机关处罚的除外。
第四十八条 当事人对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部门的上一级行政部门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
,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二)项至第(六)项所指的一定距离,是指有关法律、法规确定的保护对象范围。
本条例中所称“以上”、“以下”均含本数。
第五十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87年7月18日吉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的《吉林省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1994年7月30日

印发蚌埠市质量奖管理办法的通知

安徽省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蚌埠市质量奖管理办法的通知


蚌政办〔2006〕5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单位:
《蚌埠市质量奖管理办法》已经市十三届人民政府第60次市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八月三十一日



蚌埠市质量奖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实施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坚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全面提高我市质量管理水平,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蚌埠市质量奖”设立“质量管理奖”和“质量工作先进个人”奖项。评审范围:工业企业(含农产品加工业)、工程建筑企业、服务企业等,以及在质量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学者。
第三条 市政府成立“蚌埠市质量奖”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具体负责“蚌埠市质量奖”评审工作,每年评审一次。
第四条 “蚌埠市质量奖”评审工作坚持企业与个人自愿申请的原则,统一受理,统一标准,统一审核,统一发布,统一管理。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五条 申报蚌埠市质量管理奖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企业依法设立,其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诚实守信,顾客满意程度高,产品市场占有率高,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经济效益在全省同行业居领先地位;
(二)企业必须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或行业性管理体系认证,国家实施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认证管理的产品须获得有效认证证书;
(三)企业标准化、计量检测体系建立健全;
(四)企业重视质量信誉,积极培育企业文化;
(五)企业创造性运用现代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组织开展具有特色的质量管理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六)企业环境保护治理达标,连续三年内无重大安全事故和重大质量投诉;
(七)企业无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连续三年市级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出口商品检验全部合格,未发生国外索赔事故。
第六条 申报蚌埠市质量工作先进个人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贯彻执行国家质量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爱岗敬业,坚持原则,在相关的工作岗位上对质量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二)管理或从事质量工作三年以上,对本市或同行业质量工作有突出贡献;
(三)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第三章 评审程序
第七条 凡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均可如实提供有效证明材料,自愿提出申请。位于市区的,直接报“蚌埠市质量奖”评审办公室;位于三县的,经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初步审查合格,报“蚌埠市质量奖”评审办公室参加评审。
第八条 “蚌埠市质量奖”评审办公室负责组织聘请有关专业人员,采取行业评价、现场审查及用户调查等形式,对申报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评审,提出初选意见,提交市质量奖评审委员会审定,报市政府批准。
第九条 从事蚌埠市质量奖评价工作的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国家有关质量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具有较强的质量管理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质量管理实践经验及综合分析能力,取得质量专业资格证书;
(三)能熟练掌握ISO9000族标准的要求和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技能,并取得相关证书。
第四章 奖励和监督
第十条 获奖企业和个人由市人民政府分别授予“蚌埠市质量管理奖”、“蚌埠市质量工作先进个人”称号,颁发证书,在新闻媒体予以公告。
(一)获得市质量奖的企业和个人,可以优先推荐申报安徽省质量奖。
(二)市质量工作先进个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参加省“五一”劳动奖章、市“劳动模范”评选。
第十一条 市质量管理奖有效期为三年。在有效期内出现有悖本办法规定行为的,撤消称号,并予以通报。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二条 蚌埠市质量管理奖和蚌埠市质量工作先进个人奖的评审不向申报企业和个人收取费用。
第十三条 各县人民政府可参照执行。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蚌埠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